责任、担当、使命……在西南交通大学,有这样一位专家,始终深耕世界文化遗产,守护着自己关注过的每一处遗产建筑。他就是该校建筑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2020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刘弘涛。
责 任
“活化石”的守护者
踏上这条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对于刘弘涛而言既是偶然又是必然。
“考大学时没多想,因为学过美术,觉得有一点学建筑基础,所以本科和硕士学了城市规划设计。”谈到专业,刘弘涛的选择似乎带着一些偶然性。然而,在博士专业选择时,刘弘涛却坚定要攻读世界文化遗产专业。一方面,作为西安人,刘弘涛在历史感厚重的氛围里长大,对古文化、古建筑有着一往而深的情怀;另一方面,经过系统性学习后,他意识到现代社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过度开发、商业化、形式雷同……“这些问题都需要专业人士去解决。”
2016年,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以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关研究为核心,致力于开展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课题研究。作为执行主任,刘弘涛主持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近到四川省简阳市、德阳市、雅安市、阿坝州,远到贵州省……传统村落、历史街区、工业遗产、喇嘛寺塔、古代桥梁等,都留下了刘弘涛团队考察调研的足迹。
一份份调研报告,背后是一次次跋山涉水、收集数据、整理资料、讨论方案的繁琐日常。但每每成果出炉,想到可以通过自己所做改变一地风貌、留下一处传统、保护一方水土,团队又有着无穷的动力。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推进,2018年开始,刘弘涛加入我省“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作为第68组的首席专家负责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先后赴阿坝州理县、茂县、九寨沟县等地开展工作。
偏远的山区、不便的交通、陡峭的地势,这些阻碍当地发展的不利因素,在刘弘涛眼中却也是能够保留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优势。“九寨沟的特色山水、传统村寨,理县(羌族)的碉楼、寨子,这些都是乡村里‘桃花源’,它们不需要与东南沿海这些地区的景观变成一致。保留特色,就是当地实现乡村振兴的最佳保障。”刘弘涛说道。
由此,从必然到坚定,带着一份责任感的刘弘涛成为这些乡村“活化石”的守护者。
以理县为例,当地虽然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中规划了旅游发展路线,但面临着现存建筑风貌杂乱、旅游业态低端化、民族文化内涵不突出等问题。刘弘涛多次组织专家服务团对理县佳山村的建筑遗址、石棺墓葬群、自然景观等一系列旅游资源进行了现状调研和梳理,提出对重点建筑进行环境改造提升、保护现存历史建筑群等规划方案,并编制了《老皇冠游戏唯一官方网站》,为当地开启了通过少数民族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来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担 当
文化遗产的保卫者
2013年7月,一辆载有20余人的大巴车从绵阳市出发,沿着有裂纹和落石的公路驶向雅安。
当年4月,从日本留学归来还没几天的刘弘涛再次感受到大地的撼动——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一发生,还在西南科技大学执教的刘弘涛立即申请赴灾区考察调研,经过积极争取,终于在7月获得了帮助灾区重建的任务。
“当时去雅安的路况还不是太好,沿路都是落石,但团队里的老师和研究生们都义无反顾。”刘弘涛表示,“虽然有风险,但不能坐在家里什么也不做。”
开展雅安地震灾害研究时,刘弘涛团队常住在乡村,大家白天调研,晚上在房间里归纳数据、收编材料。最终,在绵阳市援建雅安的数个项目中,刘弘涛团队提前完成援建规划方案。
“灾区供电系统不稳定,有时晚上会断电。这时,大家才会在繁忙中暂停一下,点着蜡烛聚在一起,聊天、喝啤酒,交流调研里遇到的大事小事,尽管工作挺辛苦,但还挺有意思的。”这段经历虽然满是艰辛,但回忆起来,刘弘涛却总会惦记着艰苦条件下那些快乐的回忆。
这并不是刘弘涛第一次面对自然灾害。
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有朋友、学生不幸遇难;2011年在日本留学,他经历了东日本大地震;还是在2011年,刘弘涛到泰国参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不巧遇到泰国百年一遇的洪水,见证了市区群众齐上阵码麻袋抗洪的场景……“亲眼目睹过灾害的我,不想做亡羊补牢的事情。”为此,刘弘涛将预防性保护、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团队的主攻方向。
2017年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刘弘涛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多次带领工作组前往九寨沟,先后调研了荷叶、盘亚、亚纳、尖盘、黑角、树正、则查洼、扎如、郭都等9处村寨,对村寨中每一栋建筑进行了精确测绘和拍照存档,对九寨沟空间布局的历史演变和自然景观风貌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最终形成九寨沟灾后调研专项报告。此外,刘弘涛团队基于国防上先进的预防性保护理论从风险监测、灾害评估、风险管理处置等方面提出了九寨沟藏族村寨的预防性保护方法,在世界遗产地核心区(树正寨)建立了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通过手机端对村寨的灾害风险进行24小时的实时监测,最大限度降低了自然灾害对当地造成的损失。
“就是要把灾害预防工作做在发生之前!”介绍到这里,刘弘涛兴奋地拿出手机打开APP,向记者展示了他和团队开发的九寨沟村寨预警监测系统。屏幕上,预警指标根据危险级别呈现出黄橙红等不同颜色,降雨量、温度、土壤含水率、山体倾斜度等灾害监测数据不停跳动着,在检测大地脉动的同时保卫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群众。
“想做点有意义的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刘弘涛表示,除了雅安、九寨沟等省内地区,希望未来在云南、甘肃、贵州,甚至在缅甸、泰国这些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都能用到团队的研究成果预防灾害。
九寨沟监测预警平台
使 命
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你们是英语系的,这次坐到第一排了,要继续保持。”近日,在西南交通大学一间教室里,刘弘涛正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带来《皇冠游戏网唯一官方网站》专题讲座。即使只是一堂选修课,且只见过这些学生一两次,刘弘涛依旧能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学生,并通过与同学们的适当交流来活跃气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是刘弘涛的日常。在这份日常工作中,无论是对专业学生还是对选修课学生,甚至是在受邀出席专题讲座中面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刘弘涛都时刻传递着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理念。正如他在讲座中所说:“期待用这样的机会来交流自己的经验,更期待在座的大家能感受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并用于实践。”
“刘老师在忙碌的研究工作之外,还用心培养学生,在学术研究上对我们倾心指导。无论是在调研中还是在日常的工作中,他都认真负责,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着奔赴抗灾一线、乡村腹地调研,坚守着想要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有所作为的理想,这也影响了我们。”刘弘涛的学生孙培佳在采访中如是说。
一份勤劳,一句承诺,一种坚守……从精确测绘到系统研判,从灾害评估到实时监测,在刘弘涛身上,可以读到“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匠人精神。
“希望未来讲起这些事情,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会觉得我是靠做好每一件事赢得行业尊重的。”说到这句话时,刘弘涛眺望着校园前方的建筑,或许此时他脑海里又闪现出那些曾经走过的老旧古桥、废弃铁路、羌寨民居,又回味着泡面拌着矿泉水,费千张而成一稿、废千稿而成一果的苦而乐的时光。
今天,那些屹立不倒,又重焕光华的遗产建筑,坚实地支撑着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本报记者 罗潇郁)
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在佳山村指导调研